热门关键词:
服务热线:
18140663476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章详情
中科院杂化铁电半导体研究取得新进展,为新型铁电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参考。
作者:小虎 阅读:25
近年来,二维RP-型钙钛矿在该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其晶体结构中相邻的有机离子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弱相互作用连接,不利于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在实现RP-型晶格铁电性的前提下,如何消除或降低层间能隙、增强结构稳定性是该方向面临的一项挑战性课题。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员罗军华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结构组装策略,通过引入柔性羧酸胺基元,利用氢键作用来消除/降低晶体结构中的能隙,从而增强铁电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 结果表明,同构型反式异构体的羧酸根之间存在较强的O-H...O氢键结合力,将相邻有机阳离子层连接起来,有效降低了层间能隙,晶格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羧酸胺基元的有序-无序转变诱导对称性破缺结构相变,对产生自发极化起到重要作用,变温单晶结构分析、非线性光学和电学等性能研究证实了材料的铁电效应。 立足二维RP-型钙钛矿骨架,该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结构各向异性与面内自发极化效应。在偏振光照射下,表现出依赖于铁电性的体光伏特性,材料本征的二向色性比率达到~3.2,优于多数传统无机二维材料体系。 该研究首次利用同构型反式异构体的结构基元设计二维RP-型铁电体,通过氢键作用消除/降低范德华能隙的策略为设计合成新颖铁电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工作首次利用同构型反式异构体的结构基元设计二维RP-型铁电体,通过氢键作用消除/降低范德华能隙的策略为设计合成新颖铁电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基础前沿0-1原始创新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相关结果以全文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研究员孙志华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艺为论文第一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不代表普赛斯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如有特殊表明来源“普赛斯”,版权均为普赛斯所有。
扫一扫
添加公司微信
HOTUNE
服务热线
18140663476
座机:18140663476
服务邮箱:taof@whprecise.com
公司地址:武汉东湖开发区光谷动力10栋
产品搜索
Copyright © 2017 武汉普赛斯仪表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30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