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中,芯片是核心部件。芯片也是半导体行业中集成度最高的部件,其生产中使用的硅材料主要来自砾石。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目前砂石开采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其自然恢复的速度。因此,地球上对沙子的需求可能很快就会超过供应。一时间,“沙子快没了”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它是半导体工业的基石,沙子是提取硅的重要原料。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否造成了过度采砂?沙资源枯竭会引发半导体产业发展危机吗?就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因为存量大,容易提纯而脱颖而出。沙是地壳中丰富的物质。沙子中含有的元素硅是地壳中第二大元素,约占地壳总质量的25%。砂主要有两种:天然砂和机制砂。天然砂可分为河砂、海砂和山砂。那么,为什么硅会成为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呢?“这主要是因为硅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优良的半导体特性;其次,硅的储量极其丰富,在地壳中的丰度高达27.72%。”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常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此之外,现在单晶硅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基于硅片的相关半导体制造工艺如掺杂、光刻等也已经普及,制造成本相对可控。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硅材料制造的企业。青海新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秦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硅之所以成为半导体行业的“灵魂”原料,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在工业生产中,提纯硅相对容易,而且可以达到很高的纯度。硅材料凭借存量大、易提纯的特点,制造成本越来越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定价。以前笔记本电脑要几万元,现在只要几千元就能买到配置不错的电脑。”秦魏说。沙子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成为硅材料?常帅介绍,首先要从含碳的富硅砂中提取硅,通过碳粉还原将砂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纯度在98%以上的硅料,也就是工业硅。然而,纯度为98%的工业硅还不能用于芯片制造,需要应用一些化学工艺来进一步提纯工业硅。提纯后的硅属于多晶硅或非晶硅。此时硅的纯度虽然达标,但由于原子排列混乱,无法直接应用于精密半导体器件的一线生产。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方法将纯度符合标准的硅材料制成单晶硅。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工人们主要通过提拉法或区熔法将多晶硅或非晶硅转化为单晶硅锭。“简而言之,只有高纯度的单晶硅才能作为生产材料。”常帅说。半导体工业中使用的硅量非常有限
沙子是仅次于空气、水,全球需求量最大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原材料。统计显示,当前全球沙子年产量约为500亿吨。英国《自然》杂志刊文指出,这个用量比自然再生率要高。到本世纪中叶,需求量就可能超过供给量。而前不久,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显示,最近20年,随着消费模式的转变、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人类对沙子的需求量增加了3倍。那么,全球沙子的存量是否够半导体行业未来发展所用?沙子存量日益减少,是否会引发半导体行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常帅认为,半导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沙砾过度采掘之间并无太多相关性。“实际上,《自然》所报道的沙子供不应求的情况最可能出现在建筑行业,因为建筑用沙有一定的标准,沙漠中的沙子或海沙一般都不符合要求,只有河沙合适。加之,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世界各地的河沙开采和消耗速率超过了自然恢复速率。”他说。常帅还提出,半导体行业所用的硅材料,其主要来源并不是河沙,而是各种含硅的矿石,如脉石英、石英砾石等。这些矿石在地球的储量非常大,而且半导体这种高精尖化产业对硅材料的消耗量远小于建筑行业,因此“沙子不够用”这一问题不会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瓶颈。“全球多晶硅年产能约为64万吨,用于制造芯片的只有3万吨;半导体用硅材料,仅占全部硅材料总产量的5%。半导体行业用硅量非常小,即便沙子真不够用,也很难引发原材料价格整体上涨。”秦榕表示,其实在整个硅材料应用中,半导体只是一个很小的应用领域,大量的硅材料,如太阳能级硅、有机硅等都被用于建筑、运输、化工、纺织、食品、医疗等领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会应用到硅元素,比如通信用的光纤、农药、洗发水、化妆品等,只是我们很少关注罢了。”秦榕说。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硅的原料
虽然短期内,不用操心沙子变少会对半导体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们还会有隐隐地担忧:倘若有一天沙子真没了,是否有能替代硅的新原料?对此,秦榕和常帅都认为,以如今的技术水平来看,尚难找到替代性原料。“目前尚没有可替代硅的新物质。”秦榕表示,“信息技术第一法则”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18个月约翻1倍。“可元器件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数目会达到极限,这之后必然会出现新技术,但什么时候能出现不得而知,所以半导体器件制造依旧会沿袭现有工艺,硅依旧会是主要制造材料。”她说。除了技术因素外,在寻找替代性材料时,成本是最大的考量因素。秦榕认为,在对成本考虑较少、对技术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航天、军事等领域,或许能用得起硅材料的替代品。但在绝大部分领域,替换现有“物美价廉”的硅而转用其他材料,很可能会导致电子信息类产品成本暴涨。常帅的观点佐证了以上说法。他认为,目前在材料领域,科学家虽针对取代硅材料的新型材料展开了种种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弥补硅材料的一些固有缺陷进行的,如硅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还不够快、透明性及发光性差等,这些劣势限制了其在半导体某些领域里的应用。“对于各种新型材料,不管是早期的砷化镓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石墨烯,抑或是各种有机半导体材料,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受制于工艺繁琐或成本高昂,尚无法撼动硅材料的霸主地位。而且,虽然一些材料在某方面的性能或许能超过硅,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当材料技术获得突破,这些缺点都被克服,那么替代硅的材料就真的出现了。”常帅表示。